7月份随着梅雨期结束,本市将进入夏季的炎热季节,温度明显升高,可达到摄氏35℃以上,气候以晴热少雨为主。这一季节,应做好细菌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中暑等病的预防。
注意夏季饮食饮水卫生,预防细菌性痢疾发生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呈粘液、粘胨或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部分病例可出现发热等症状,症状严重的可出现中毒型菌痢。该病主要通过水源、食物、和日常生活生活接触传播。7月始发病随气温升高会步入高峰期;学龄前、小学生及青壮年是主要发病对象;易借助污染的食物造成集体单位食源性暴发。对此,市民在细菌性痢疾好发季节应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做到喝开水、食用安全卫生食品,不吃不洁、不卫生的食品,养成勤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幼托等集体单位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提供安全卫生食品;幼托机构坚持晨检,及时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做好夏季防蚊灭蚊,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发生
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均通过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当人体被携带乙脑病毒或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经过潜伏期后患者可出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持续性高热,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筋、脑膜刺激症状或登革热的发热、畏寒、乏力、伴头痛、眼眶痛、肌肉痛、关节痛、骨骼痛;皮疹及有出血倾向等症状。本市乙脑流行季节7-9月,高峰期在7月下旬-8月上旬;登革热流行季节为夏秋季。市民夏秋季重视防蚊、灭蚊工作,暑假去东南亚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旅游、度假,应做好防蚊、灭蚊。如出现乙脑、登革热疑似症状时,应及早去就医,以免贻误病情,失去就治良机。
注意防暑降温,预防中暑发生
中暑是一种热平衡障碍或水盐代谢紊乱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由于人体大量出汗,水分丧失,导致电解质丢失,循环血量减少致使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肌肉疼痛,有的病人可出现高热等症状,严重者如患热射病可发生死亡。一定要重视防暑降温,尤其高温下作业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补充含盐的水分,工作场所要加强通风降温,调整作息时间等。年老体弱多病者要注意房间通风降温,劳逸结合,补充水分和营养等。
7月份应加强对儿童、青少年暑期安全教育,防止游泳、嬉水时发生溺水事故。市民应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生活节奏,家庭使用空调时,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5-27℃,相对湿度50-60%,平时注意定期开窗通风,以防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发生。
(信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