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2011-07-07)
靠钱“砸”不出控制达标
——江苏省血防工作纪实(上)
近日,江苏省通过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考核评估,成为“湖区五省”(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和江苏5个长江流域血吸虫病主要流行省)中率先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省。历史上,江苏省曾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调查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后,该省累计有血吸虫病人253万,钉螺面积曾高达14.73亿平方米,流行村人口曾达1300多万。
从疫情最重到首个达标,有人说,江苏经济条件好,有钱搞起血防当然容易了。江苏血防达标真的是靠钱“砸”出来的吗?
■曲折起伏的人疫之战
血吸虫病在江苏省的流行,早在1600多年前晋代名医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便有记载。而近代明确提及的是1911年,美国学者浮士德发现人们从长江水浴后常患的“扬子江热”实际上就是血吸虫病。有史可查的最大一次血吸虫病“发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夏秋之交,扬州市高邮县新民乡群众忙着上滩下河,打草促生产,短时间内有4017人突发急性血吸虫感染,其中1335人死亡。调查结果更令人震惊:新民乡居民感染率超过80%,而昆山县居民的粪检阳性率更高达82.61%。
此后不久,毛主席写下著名诗篇《送瘟神》,极大地推动了全国的血防工作。江苏省也开始了以查治病人为重点的大规模血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防治机构和队伍也正是在那时建立。1976年,江苏省宣布达到当时的“基本消灭血吸虫标准”。
但之后,江苏省的血吸虫病疫情经历了两次反复:1981年之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血防经费滞后、各级血防机构弱化等原因,全省钉螺面积大幅度上升,人畜的粪检阳性率也快速上升。1984年,该省重现散在血吸虫病急性感染病例。1989年,全省上报480例急感。此后,血防再次成为政府工作重点,各项投入都有所增加,血吸虫病疫情再次得到控制。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过度依赖世界银行贷款“以化疗控制疾病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忽略了对传播途径的控制,1996年世行贷款项目到期之后3年之内,江苏疫情快速复燃,阳性钉螺密度和钉螺阳性率分别上升了111.08%和93.71%,临江地区急感病人成批出现。
“其实,历次低潮之前都出现过大量经费投入血防的黄金期,但是随后又都出现了疫情的反复。可见钱不是关键,防治策略才是关键。当然,江苏省的血防策略也在这样的反复中逐渐成熟起来。”从事血防工作30余年的江苏省血防所血吸虫病室黄轶昕主任医师说。
■细节决定成败
2004年,江苏血防进入“新时期防治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钉螺控制和传染源控制并重”成为全省的防治策略。“策略制定之后,如何执行到位成为头等大事。而许多细节是决定策略成败的关键。”黄轶昕说。
以查治血吸虫病人为例。传统的查病使用粪检,这让检验人员和老百姓都感到不便。同时,粪检还有一个致命缺点——出结果慢。为解决这个问题,江苏省血防工作者发明了血吸虫病快速免疫诊断试纸条、试剂盒,只需取极少量的指血,用试纸条十几分钟后就能出检测结果。该方法简单、易操作,极大提高了查治病人的效率,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和2006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与查治病人相比,钉螺控制是一件更困难的事情。钉螺的分布范围广、繁殖能力强。有专家曾指出,消灭钉螺是和大自然“扳手腕”,甚至断言“这场斗争,人类不可能取胜”。
经过调研,江苏省血防所副所长梁幼生发现,过去灭螺不力主要问题出在细节上。例如,用老式药物灭螺需要用水配药,在山丘和大面积的洲滩地区往往取水不便,极大地影响了灭螺工作的质量;长期以来,灭螺的质控工作一直是空白。
为了赢得这场斗争,江苏省的血防工作者开发出各式妙招。针对取水不便,江苏省血防所研制出4%氯硝硫胺乙醇胺盐粉剂及喷粉灭螺技术,该粉剂2006年获国家发明专利;针对质控空白,扬州市血防所发明了氯硝硫胺乙醇胺检测仪器,监测药物喷洒浓度和范围是否符合要求。
为解决群众夏天下水游泳容易受尾蚴侵害的问题,江苏省的血防工作者还发明了涂抹之后可以起到保护作用的“防蚴霜”。近日,该所还研制出用保护牛的“防护剂”。
2006年-2010年,江苏省全省查病237.7万人次,其中血检查出阳性病人1.6万人次。2007年以来居民感染率降到0.001%以下,2008年以来全省未查出病畜。投入查螺工日234.0万个,调查钉螺面积37.15亿平方米,开展药物灭螺3.6亿平方米,2009年春季后未查出阳性钉螺。至2010年,全省有钉螺面积稳定控制在4000万平方米以下。
■“经济灭螺”与“下游之虞”
“综合治理本身花费巨大,但是如果能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不但血防可以少花钱,甚至还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叫经济灭螺。”黄轶昕说。
6月16日,记者来到镇江市丹徒区的一个血吸虫综合治理河段旁。在已经被开垦为农田的土地上,农民陈秀玲带着父亲和雇工正在翻地。她告诉记者,这里刚收了一季小麦,马上翻地的话还可以再种上一季玉米。由于滩涂今年没有被淹,算下来可以挣上个三四十万元。
陈秀玲在为了增收而辛苦翻地的时候,也不知不觉地正为血防作着贡献。
“农业和林业的灭螺其实主要都是靠对土地的管理来实现的,其中翻地是最有效的灭螺措施。目前,江苏省各个地方都给出政策,像这样的滩涂基本上是免费租给当地的农民种植,由于水位关系,会偶有土地被淹颗粒无收的情况,但总体算来租地农民是有不错收益的,因此农民租地积极性较高。”黄轶昕说。
随后,记者沿着长江岸边行进,发现这里的江滩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二重的大型码头和造船厂正在施工,现代化的厂房代替了茂密的芦苇丛,硬化的水泥路和种植的花草代替了原来的乱石滩;因为血吸虫不能感染禽类,一块江边滩涂被围了起来,经过适当的改造成为了无公害的养鸡场;在仪征市的一个江堤旁,血吸虫滋生地被改建成了公园,一对新人正在拍摄婚纱照……
在分析江苏省当前的血防现状时,梁幼生和黄轶昕认为,虽然江苏省实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目标,但这一成果还很脆弱,因为江苏省地处长江的最下游,上游血吸虫病流行省的钉螺和疫情就像一把高悬的剑,威胁随时都会沿着长江这条黄金河道顺流而来。近年来,江苏省查出的几十名阳性病人大多是从长江上游来的流动人口。历史的教训犹在眼前,“下游之虞”不可不防,还远未到和血防说再见的时候。
(《健康报》2011-07-08)
后传播控制时代不进则退
——江苏省血防工作纪实(下)
一位参与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考核的专家用“有投入”和“有思路”两个词对江苏的血防工作给予了肯定。这位专家同时指出,达到传播控制并不是血防工作的终点,地处长江最下游的江苏省,要想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下一步的路将更难走。
一边是迈向传播阻断的更艰难,一边是逆水行舟的不进则退,在后传播控制时代, 江苏的血防工作将何去何从?
■“哨兵小鼠”代人试水
6月20日9时半,江苏省镇江市世业洲新河村62岁的村民秦先锋准时来到紧挨长江的洋灯河点,和他同行的还有20只小白鼠。小白鼠被分为两组,每组10只关在一个长长的笼子里,笼子的两端还垂直固定了两块用于增加浮力的泡沫。这些小白鼠是监测和预警血吸虫疫情的“哨兵”。
再次仔细查看了一遍笼子后,老秦将两个笼子分别投到相隔10米、离岸边半米左右的长江里。“上午10点钟投下去,下午3点钟收回来,老鼠要在危险水域里呆5个小时。”秦先锋告诉记者。看见记者对鼠笼直端详,老秦有点得意地说:“放老鼠还是有技巧的。如果笼子沉得深了,老鼠容易被浪花呛死;如果浅了,老鼠会爬到笼子的上壁,接触不到水就起不到监测的效果。当然,中间还要防止老鼠逃跑和偶尔来捣乱的蛇。”
“当然,这些都是那个专家上个月教的。”老秦所说的专家正是江苏省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梁幼生。梁幼生告诉记者,江苏一共有50个这样的老鼠投放点,涵盖了沿长江两岸及江心洲周围等有钉螺分布的江河环境及水域,监测的时间则定为每年5月至9月的高水位潮汛期。每个老鼠投放点都是近5年来出现过新发血吸虫病的高危位置,一个点放置20只小白鼠暴露在危险水体中5个小时,然后将老鼠在实验室中饲养35天到40天,再解剖小白鼠的肝脏和肠系膜,看是否能找到成虫,就可以判断出相应位置的水是否已被尾蚴污染。
据介绍,由于江苏省的血吸虫病已处于低流行态势,为及时、准确地掌握沿江终点环境及水域血吸虫感染高危分布,江苏省的血防工作人员采取了更主动和更有针对性的监测预警措施,使用“哨兵小鼠”代人试水正是其中一项。梁幼生解释,目前江苏省每年查螺时要解剖钉螺10万余只,但是已经多年没发现阳性螺了。而使用“哨兵小鼠”的办法可以提高检测的敏感性。一只阳性钉螺可释放出1万多枚尾蚴,污染水体范围大,而且只要小鼠投放点被污染,就可通过解剖小鼠发现血吸虫感染。
江苏省血防所血吸虫病室主任黄轶昕告诉记者,在连续多年未发现阳性钉螺的情况下,近两年江苏省都检出过阳性小鼠。出现阳性小鼠的地方不仅会被更加严格地禁止人畜接触,而且也将在来年的灭螺行动中受到格外的“照顾”。
■传染源控制向渔民船民延伸
长江是我国航运和渔业生产的黄金水域,也是传播血吸虫病的重要载体,当沿江常住居民出现新发病例势头得到遏制之时,流动性强且以江为生的渔民和船民便成为了血吸虫病的高危人群。2009年,江苏省对沿江7市进行调查,发现渔船集散地191处,其中39处有钉螺孳生。
6月16日,记者来到扬州市邗江区的瓜州古渡。由于跨江大桥的建成通车,这里已经失去了渡口的功能,但是世世代代在附近捕鱼的渔民仍然习惯性地将渔船停靠在这里——不足2公里的水道密密麻麻地停靠了70余艘渔船,乌篷之下既是渔民的工作地也是他们的居住地,他们的吃、喝、拉、撒、睡都在船上解决。记者看到,几乎每一艘船都有一根水管将自来水引到船上。
黄轶昕告诉记者,过去渔民用水多直接由长江取,加上渔船民的粪便也多直排长江,在渔民聚集地一旦出现血吸虫病人,极易传播开来。现在通了自来水后,既可以保证船上的用水安全,也可大大降低渔民间爆发疫情的几率。当地疾控人员还给渔民免费发放马桶,以减少渔民粪便直排入江。
2010年10月,江苏省7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渔船民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对渔船民要从管人、管水和管粪入手,联防联控,确保血防效果。近日,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办公室又下发《渔船民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方案》,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渔船民血吸虫病防治管理办法。
“可以说,渔民船民是目前江苏省仅剩的高危者,他们既可能是疾病的传播者也可能是受害者,保护好他们是血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梁幼生说。
■部门间磨合尚欠火候
“江苏省的血防工作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卫、农、林、水等多部门的合作,但是同时要进一步推动工作,还需要地方政府、交通和海事的更多参与。协调这些部门成为了当前的主要难题。”梁幼生副所长表示。
记者在瓜州渡口采访时发现,虽然疾控部门在渡口附近为渔民建了3座卫生厕所,但是这3座厕所离河边都有500米以上的距离。一位路过的渔民告诉记者,厕所还是太远了,让长期住在船上的他们感到不方便。一位村干部解释说,由于靠着岸边的地方都建起了商品房,根本不可能再腾出地方来造厕所,现有3座厕所的用地当初也是花了很大的努力才“搞到”的。
同渔民相比,行程漫长、无固定停泊地点的船民管理起来难度更大。6月20日下午,记者在镇江市京口区谏壁船闸采访时发现,在船闸为船民体检的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一位前来缴费的船主李女士对血吸虫的相关问题几乎都不知道,并且表示:“船闸里查病?查什么病?我们每年都体检的,查什么虫,我们不用查的。”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该船闸仅在2010年的省血防宣传周时开展过一次查病工作,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了下文。梁幼生说,其中关键的原因在于防治工作的主体责任不明确,查病是卫生部门的责任,但在交通或者海事的“地盘”上工作还缺乏更高层次的协调管理。
之前,血防“综合治理”的范围主要包括卫生、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而“水上流动人口”的管理将涉及部门的外延扩大到了交通、海洋与渔业、海事等更多部门。“相当于班上来了‘新同学’,相信经过一段磨合,大家的配合就会默契起来的。”梁幼生说。
(健康报记者 张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