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教育 > 健康指南   

预防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相关知识

江苏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

 2008-05-07   715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ra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的成员。目前已知EV71的感染可以导致手足口病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无菌性脑膜炎(Asepicmeningitis)、脑炎(Encephalitis)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性疾病 (Poliomyelitis-like paralysis)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近年来,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EV71流行日趋严重,儿童感染后易引起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死亡速度快,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
    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澳大利亚和美国、瑞典一样,是最早出现EV 71感染的国家之一。1972年肠道病毒71型(EV 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1972-1973 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均发生过EV 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 71流行,仅保加利亚就超过750例发病,149人致瘫,44人死亡。日本是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均为 Ev71引起,主要临床症状为手足口病,病情一般较温和,但同时也观察到伴无菌性脑膜炎的病例。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71、 CoxAl6均有分离,EV71毒株的基因型也与以往不同。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以来,该病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大规模爆发流行,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导致死亡病例增多,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和警惕。1997年4—8月马来西亚共有2628例发病,4~6月死亡2 9例,死者平均年龄1.5岁。 1998年EV71感染在我国台湾省引发大量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病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
    1983年厦门市曾发生手足口病流行,用猴肾细胞等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出柯萨奇A1 6病毒。同年天津也发生7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1986年又出现爆发,在托儿所和幼儿园2次爆发的发病率分别达2.3%和1.9%。
    1995年3月至9月,丹东地区暴发手足口病,幼儿园中发病较多,家庭中亦有散在发病。门诊患者368例,5月及7月两个发病高峰期,每个高峰期持续半个月左右。此外,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2株EV71病毒。
    我国香港地区1987年发生过EV71流行。
    2000年5--8月山东省招远市暴发了小儿手足口病大流行。在3个多月里,招远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男女之比为 1.5:1。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首例发生于5月10日,7月份达高峰,末例发生于8月28日。128例住院治疗患儿,平均住院天数5.1d。其中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
1、何谓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
答:肠道病毒感染顾名思义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的71个血清型等,肠道病毒71型为新型肠道病毒的一个血清型,是引起小儿手足口病等的常见病原体。该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该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4-9月)多见。
2、为何感染的儿童居多?
答:人群对肠道病毒EV71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3、肠道病毒71型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答:肠道病毒71型感染后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多数患儿突然起病,约半数患儿于发病前 1~2天或发病同时出现发热症状,多在38℃左右。在患儿手、足、口腔粘膜以及臀部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由于口腔溃疡会伴有疼痛,患儿往往会流涎、拒食,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自行消退,同时体温也会下降。肠道病毒71型感染往往会伴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如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暴发性心肌炎等,这类患儿大多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多在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 起死亡。
4、该病是如何传播的?
答: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肠道病毒71型感染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被患儿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可通过日常接触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感染。
5、如何预防小儿肠道病毒71型感染?
答:目前该病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但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有效降低被肠道病毒感染的可能。
    ①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要饮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完全加热后再食用。
    ②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③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④家长要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6、孩子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家长应该怎么办?
答: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在托幼机构、小学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做好晨间体检,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儿应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如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后,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如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及时就诊。
7、如何进行消毒和隔离?
答: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84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上一篇:3月预防麻疹、流脑和水痘
 
下一篇:专家解答:如何预防肠道病毒EV71感染
  
联系我们 | 邮箱登录
版权所有 : 扬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地址 : 江苏省扬州市上方寺路52号  电话 : 0514-80826110
苏ICP备09026621号-5    
扫一扫关注
扬州疾控微信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5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