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防治
2008-05-07
693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手足口病对婴幼儿危害较大,如果发现迟和救治不当,会引起少数孩子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流行病学特征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常见。手足口病通常的流行季节在每年的4~9月份,5~7月份为发病高峰。该病潜伏期2~7天,传染源为患者和隐形感染者。该病传播方式多样,病毒可通过患儿接触过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传播;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可造成感染;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宜可造成传播。人对肠道病毒EV71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疫情概况
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EV71感染疾病后,先后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道。2001年,我省徐州、扬州、盐城、苏州、镇江、南京等地曾经发生数起儿童病毒性脑炎和手足口病疫情,病原体分别为柯萨奇病毒B5型、埃可病毒30型、埃可病毒6型和EV71型。近年来,我省13个市都曾报告发生手足口病散发病例,并发生数起群体性手足口病疫情,经检测查明,主要病因分别为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2008年也有散发病例报告,但未发现暴发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