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高温多雨,受境内外旅游、台风等因素影响,蚊媒传染病进入高峰期,在此提醒广大市民,需重点关注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虫媒传染病,同时做好应对中暑、溺水及洪涝灾害等情况的防范准备。
基孔肯雅热
(关注指数★★★★★)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少数患者会出现长期关节疼痛。该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我国境内伊蚊分布广泛,人群普遍易感,且近年来境外输入病例不断增加,本土传播疫情风险日益升高。2025年7月,广东省已出现由境外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土传播,建议有该病流行国家/地区务工和旅居史人员重点关注。
防控建议
1.了解掌握该病防控知识,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2.确保出行安全。有前往该病流行国家/地区的旅行或务工人员,出发前应做好防蚊准备,行程中做好防蚊防护措施;回扬后积极开展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旅居史。
3.开展环境整治,清除周边蚊虫孳生地(如明沟、下水道、废旧轮胎等),必要时使用杀虫剂喷洒。
4.做好个人防蚊措施。家中应安装纱门纱窗,配备电蚊拍、驱蚊器(液)等;户外作业时,穿浅色长袖衣裤,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蚊虫密集区域长时间逗留;外出游玩时,需自备蚊虫驱避用品,并涂抹在皮肤裸露部位。
登革热
(关注指数★★★★★)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蚊虫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症状为急起高热,全身多部位疼痛,可伴有颜面潮红、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该病与基孔肯雅热临床症状、传播途径均相似,一般难以鉴别诊断。受全球蚊媒传染病疫情影响,我国沿海的广东、海南、云南等省份常发生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建议有登革热流行国家/地区务工和旅居史人员重点关注。
防控建议
1.进行环境整治。流行季节,要及时清除储水容器(如旧轮胎、花盆)积水,水养植物定期换水,重点场所喷洒杀蚊剂,消除蚊虫孳生环境。
2.预防蚊虫叮咬。家中安装纱窗、使用防蚊用品,户外活动时穿着长袖长裤、涂抹驱避剂等,避免或减少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3.注意出行安全。尽量避免到登革热流行国家/地区游玩,出行期间做好个人防蚊措施,返回后14天内做好自我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等症状,要及时就诊,主动向医生说明活动史、蚊虫叮咬史等情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关注指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由一种以蜱虫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表现为发热(多高于38℃)、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少数病情危重,可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病例多发生在4~10月份,丘陵、丛林地区户外作业人员是高风险人群。
防控建议
1.减少户外停留。尽量避免长时间在草地、树林等环境坐卧,防止蜱虫叮咬。
2.做好防护。野外劳作或活动时,尽量穿胶鞋,着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扎紧裤腿或将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使用驱避剂喷涂在裸露的皮肤。活动结束后及时洗澡,检查腋窝、腹股沟、头皮、颈部及脚踝下方等部位有无蜱虫附着。
3.规范处置。自查发现蜱虫叮附体表,不要恐慌,切勿捏、拽、用火或者其他物品刺激蜱虫,避免蜱虫头部残留在皮肤中;应该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取出蜱虫,后用碘酒或酒精作伤口消毒。
4.及时就医。有野外劳作或活动史人员,如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告知野外活动史。
食源性疾病
(关注指数★★★★☆)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用了被污染食物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还可表现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症状,具有突然发生、潜伏期短、呈集体性发病等特征,重症患者可致死亡。夏季为高发期,尤其汛期过后,易出现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预防原则是防止“病从口入”。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五要”:
1.要妥善储存食物;
2.要细致处理生鲜食材;
3.要严格执行生熟分开原则;
4.要确保食物煮熟煮透;
5.要科学合理地补充水分。
“五不要”:
1.不要吃霉变食物;
2.不要吃过期食品;
3.不要在路边摊随意就餐;
4.不要暴饮暴食;
5.不要忽视个人卫生。
狂犬病
(关注指数★★☆☆☆)
8月份气温较高,人群衣着单薄,犬、猫等动物易烦躁,加之大中小学生多放假在家,犬猫咬伤或抓伤事件易发。
防控建议
1.尽量远离犬、猫等动物(包括宠物犬、宠物猫等),尤其是家中有学生的,需要特别提醒不要随意逗玩。
2.如果被咬伤,应立即用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再用清水洗净,及时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接种狂犬病疫苗和/或注射免疫血清。
除上述疾病外,还需关注青少年游泳、嬉水及家庭用电安全,防范意外伤害;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规律生活,防止病情加重或复发。夏季使用空调时,需调至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期通风换气并清洁滤网,避免呼吸道病原体滋生蔓延。
如遇洪涝灾害,重点做好以下事项:
1)不喝生水,临时用水需预先消毒;
2)食物要烧熟煮透,餐具保持清洁,不吃淹死或腐败的食物;
3)注意手部卫生;
4)彻底清理和消杀室内外环境;
5)加强病媒生物监测与防控,减少疾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