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患者秋末冬初“三要五注意”
2013-10-30
993
秋末冬初,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突然下降的气温和干燥的气候会造成血管收缩、血黏度增高。除了积极预防和药物治疗,老年人还要注意养生,做到“三要五注意”。
一要饮食调养。冬季饮食养生以调节酸碱平衡的食物及含热量高、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新鲜蔬菜和水果、黑木耳、银耳、蘑菇等,控制好体内血液的酸碱度。也可以多吃一些有调节血脂作用的食物,如大蒜、西红柿、木耳、水果、鲜奶、豆腐等。
二要锻炼强身。俗话说:“动一动,少场病;懒一懒,药一碗。”参与室外活动,人体微微出汗,使体内的毒素物质排出体外,有益健康。加强锻炼,会增加对寒冷的适应性,避免受凉。
三要精神调养。要重视精神上的安宁,还要学会及时调节不良情绪。老年人冬季易出现情志不畅,预防的方法是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的时间,阳光可增加人体生理性激素,帮助控制情绪。
注意一:注意防止疾病突发。在日常生活中,躺下、起身、低头、下蹲等动作要尽量缓慢,以免发生体位改变性低血压,或突然出现晕厥、摔倒。
注意二:注意定期测量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养成自测血压的习惯,密切留意自己的血压变化。如有突然变化,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年长者最好能每天量血压,充分掌握血压状况,以避免血压升高,做到“平稳降压,备战24小时”。
注意三:注意坚持用药。日常服用扩张血管药和降压药,应根据自己的病情或在必要时正确服用,不可自行服药或者停药。
注意四:注意保暖。气温变化容易引起血压变化,所以心脑血管患者要适时添加衣物。在供暖的房间内,出门前应先在门口打开门适应一会儿,避免直接出门时,冷空气刺激血管,造成心血管意外。
注意五:注意避免晨练。许多老年人有晨练的习惯。但是由于秋冬季早晚气温低,有锻炼习惯的人,应调整时间到上午10点以后,原因在于早上人们的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早晨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期。过早起床锻炼,冷空气刺激血管收缩,进一步增加了发病的风险。老年人最好不要晨练,以免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突发。
}